7月21日,棒杰股份(002634.SZ)一纸公告宣告了公司控制权的更迭。根据公告,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协议转让的2310万股股份已完成过户登记,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03%。
更关键的是,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剩余6848.88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上海启烁行使。
交易完成后,上海启烁拥有的表决权比例达到19.94%,公司控股股东由陶建伟变更为上海启烁,实际控制人由陶建伟变更为黄荣耀,正式掌控这家深陷债务危机的上市公司。
同一日,棒杰股份还公告称,陈剑嵩、陶士青、杨军、王心烨和刘栩五位高管均因个人原因分别辞去董事长、副董事长、非独立董事等职务,但他们将继续在公司及子公司担任其他相关职务。所有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而五人同步退出非独立董事席位,与后续董事会改选存在紧密关联,为新实控人提名的董事候选人腾出空间,符合控制权转让后的常规操作。
股权变更,公司易主
棒杰股份的控制权转移已于7月18日完成过户登记,并于7月21日正式公告。这场控制权变更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步骤:股权转让与表决权委托。
根据协议,上海启烁受让了2310万股棒杰股份,占总股本的5.03%。同时,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剩余6848.88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上海启烁行使。
交易完成后,上海启烁拥有的表决权比例达到19.94%(占剔除回购专户股份数后总股本的20.36%),成为棒杰股份的控股股东。随着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公司实际控制人正式变更为黄荣耀。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这一股权变更发生在棒杰股份终止80亿元光伏项目仅仅6天后,控制权转让与光伏业务收缩同步推进,为潜在重整留出操作空间。
服装业龙头,80亿豪赌光伏惨败
在陷入光伏泥潭前,棒杰股份曾是中国无缝服装行业的领导者。公司成立于2008年,2011年12月5日登陆A股市场,成为义乌针织行业第二家上市企业。
作为专业从事无缝服装设计、研发、织造和营销的现代化企业,棒杰股份在全球无缝服装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公司以ODM/OEM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拥有“棒杰”、“BAJ”、“法维诗”等自主品牌。
棒杰股份与国际主流服装采购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C&A、ALDI、NKD、PUMA、M&S等大型服装采购商或高端品牌商提供设计服务。在跨界光伏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无缝服装,2022年该业务占营收比重达67.90%。
2023年,棒杰股份在陶建伟掌舵下开启了一场豪赌,跨界进军光伏产业。
公司计划投资80亿元在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建设16GW的N型高效电池片及大尺寸硅片切片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60亿元投向电池片,二期20亿元投向硅片切片。
为推进项目实施,棒杰股份子公司棒杰新能源与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作设立“江山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2亿元,棒杰新能源以货币出资8.2亿元,持股50.62%。
然而,在行业价格战、融资收紧及技术迭代的多重挤压下,该项目于2024年三季度悄然停工。与此同时,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2025年3月1日起全面停产,至今未复产。
光伏业务迅速成为公司的财务负担。尽管2023年光伏产品收入达到了2.29亿元,占公司营收的30.06%,但其毛利率却低至-26.70%,远低于无缝服装23.05%的毛利率。
跨界至今净利润亏损近9亿
在业绩方面,棒杰股份的财务指标在过去三年急剧恶化。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8843.1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6亿元,同比增长44.83%;但净利润亏损6.72亿元,同比暴亏。
进入2025年,业绩颓势加剧。一季报显示营收1.23亿元,同比暴跌67.80%;归母净利润-4862.73万元,同比下降71.35%。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负债率高达94.83%。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1.8亿元,连续两年半亏损,且累计亏损近9亿元。截至7月22日,市值已缩水至不足20亿元。
9.67亿债务压顶,断腕终结光伏业务
此外,光伏业务的溃败将棒杰股份拖入债务深渊。7月2日公告显示,公司光伏板块逾期债务总额已达9.67亿元。
7月8日,棒杰股份披露子公司扬州棒杰新能源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兴业银行苏州分行起诉,涉案金额3.9亿元,其中借款本金3.87亿元及利息364万元。这已是该公司近期曝光的第二起重大债务违约事件。
为应对这一危机,棒杰股份不得不“断腕”求生。7月15日,公司公告与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解除协议》,正式终止80亿元光伏项目。根据协议,公司需向管委会支付1500万元损失赔偿款。
随着新实际控制人黄荣耀入主,棒杰股份的战略方向已明确调整。公司表示,终止光伏项目是为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并聚焦无缝服装业务核心战略。
新股东接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债务重整。棒杰股份子公司已遭起诉追偿借款,涉案金额达3.9亿元。同时,公司还需在10月10日前支付江山项目终止赔偿款1500万元。
市场人士认为,控制权转让与光伏业务收缩同步推进,或为潜在重整留出空间。回归具有优势的无缝服装领域,成为这家老牌制造企业重生的现实选择。
18036851280
18994301288
1806840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