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供需失衡的矛盾愈发突出,下大力度“反内卷”已成为当务之急。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官方这一表态传出后,深入供需错配之苦的光伏行业,毫无意外的被对号入座。
一、光伏苦“内卷”久矣
援引《史记》陈涉世家中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来说,光伏苦内卷久矣、甚痛。归因于2024年全产业链条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光伏价格大幅下跌。
据Infolink调研统计,2024年多晶硅致密料均价由年初的65元/千克跌至39元/千克,同比下降40%。N型182硅片均价由2.1元/片拦腰砍半至1.05元/片,N型210硅片跌至1.4元/片,同比大幅下降56%。N型TOPCon 182电池片均价降至0.28元/W,较去年同期下滑40%。N型TOPCon 182组件价格下跌29%至0.71元/W;HJT G12组件均价由1.23元/W降至0.87元/W。
对比2022年高峰时硅料价格达到30万元/吨,光伏组件价格在1.8元/瓦,各个链条的产品价格均有大幅下跌,而价格下跌背后的推手则是供应过剩。
数据显示,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各个环节的产能均在1000GW以上。按照2024年全球约600GW的光伏装机量,各环节皆有近一半的富余产能。
产品供过于求后,降价成了最好的选择,进而引发亏本抢客户的市场踩踏效应。因产业链大幅降价,光伏行业也陷入普亏的境地。据统计,2024年仅14家光伏企业就亏损超3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得益于“4.30”和“5.30”两个抢装潮带来巨大的新增量,光伏行业的亏损虽有所遏制,但主链企业仍处于大幅亏损状态。
自2023年9月光伏组件价格跌破1元/瓦整数关口算起,光伏全产业链的调整已接近2年时间,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处于紧繃状态,甚至有三、四线企业已发生流动性危机。
二、“自律”治标难治本
面对岌岌可危的市场形势,一场行业协会牵头、头部企业协同的“自救”、“反内卷”行动经历了从酝酿到落地的过程。2024年12月,35家光伏企业在宜宾签署“自律公约”,采取限产、限价举措。
“自律公约”启动半年多来,光伏制造商低价竞争的势头得以一定遏制,市场形势也有所复苏、回暖。但从供应端的价格和2025年H1业绩来看,市场上供需失衡的根本性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那么,如何彻底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的根结在于供应端过剩,“自律”从价格、产能方面去约束,只是梳理了市场的价格机制,无法直接触及产能结构调节层面,可解疥癣之疾,难除肘腋之患。
当然,行业协会只是一个职能机构,而非握有实权的行政部门。坦率地讲,能在周期当中,聆听市场呼声、企业诉求,协同企业探索行业走出困境,已是尽了所有洪荒之力。
“破内卷”向右走or向左转
破解行业“内卷”,实现标本兼治,最终的出路还是去产能,淘汰部分多余的产能,存留完美适配需方的产能,除此别无捷径可走。
而去产能可以分两种方式,一是市场化手段,二是行政化手段,二者各有利弊。市场化手段就是发挥市场有形之手的力量,借助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汰劣存优。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公平,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精神。行政化手段则是利用政府无形之手的力量,通过政策去强制调节市场,槽点是“一刀切”,违备自由竞争精神。
一般,现代经济社会里,当市场化手段失灵后,就会采取政策干预的方式。这两种手段说的通俗一些,也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模式。实践当中,即使在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它也不是完全以“市场经济”那套理论处理问题,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游走于两大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实践。
按市场趋势划分,市场化调节符合顺势的右侧调节,而行政化调节偏向逆势的左侧调节。伴随行业“自律”的右侧调节不足以治本,国内光伏“反内卷”也走到了向右走or向左转的十字路口。
7月3日,工信部邀请14家光伏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召开了光伏行业制造企业座谈会,会议由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
李乐成在会上强调,要坚决落实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关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报,参会的光伏企业负责人有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正泰电器董事陆川、晶澳科技执行总裁杨爱青、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大全能源副董事长徐翔等。
我们注意到“7.3座谈会”是行业步入下行周期以来,首次由国家主管部委牵头组织的座谈会,足显国家主管部委对行业形势、企业困难的重视。同时,这也是主管部委首次公开提出“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措辞。今年3月中旬,反内卷式竞争虽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但并未加上光伏字眼儿。
这标志着光伏“反内卷”已提上议事日程,成为解除行业危机的出路。据悉,“7.3座谈会”召开后,6家TOPCon路线的电池片企业负责人将在本周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网上还传硅片环节也将开会。
从硅料龙头“收储”计划到“7.3光伏座谈会”再到电池片座谈会,传出了行业、管理层加快“反内卷”工作落地、落实的信号。
相关座谈会召开后,市场上已有“小作文”传出,光伏“破内卷”的预期也开始在“左与右”之间摇摆。其中,不无政策“一刀切”的预期。
目前,工信部迄今尚未出台有关优化产能结构的相关政策、法规,一切还有待具体政策落地,才能判断产能出清的方向选择。
在业内看来,这轮光伏扩产潮中,大中小企业的背后均有地方政府投资、助力的背影,对管理层而言,可以说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同时,当前“化产能”已接近市场化调节的尾声,再有半年左右的煎熬就会见分晓。所以,此时是继续向右,由市场主导产能出清,还是掉头向左,以行政化手段出清富余产能也是难心的选择。
当断不断,后断必乱。与其早不出手快刀斩乱麻,倒不如继续温水煮青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皆大欢喜。
对于“反内卷”,高盛持坚定看空态度。其认为,光伏的产能出清工作需要到2026年方能完成。按照高盛的观点,预计行政化的去产能也可能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草根光伏)
原文标题:光伏“破内卷”向右走or向左转?
18036851280
18994301288
1806840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