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光伏产业链经历了一场静默的“价格地震”。多晶硅N型复投料价格单周跳涨25%-35%,带动硅片报价普遍上调8%-11.7%,183N硅片从0.9元/片涨至1元/片,210N硅片突破1.35元/片。这场由上游原材料主导的涨价潮,正在考验中下游企业的生存智慧。
生存自救,并非需求复苏的狂欢
多晶硅企业的挺价行为并非偶然,此次价格波动根源在于上游企业的“绝地求生”:2024年下半年以来,硅料价格长期低于现金成本线,头部企业开工率降至30%-35%,行业库存持续去化至历史低位。此次调价本质上是供给端“硬约束”与需求端“弱复苏”的博弈结果——既包含企业止损的生存诉求,也暗含市场对产能出清的预期。
尽管上游价格反弹,下游电池片环节却陷入“接盘与否”的纠结。InfoLink数据显示,7月电池片库存仍处高位,部分企业为规避风险选择减产,导致报价上调缺乏实际成交支撑。组件环节更陷入僵持博弈:尽管头部企业尝试上调报价0.02-0.03元/瓦,但终端电站对高价组件的接受度极低,集中式电站受制于收益率红线,分布式市场则因“531”新政带来的电价机制调整而进入观望期。
这种传导断层折射出产业链的深层矛盾:当技术迭代加速(如BC电池渗透率突破20%)、产能过剩成为常态,单纯的价格波动已难以简单映射供需关系。
政策驱动:智能光伏与场景革命的双重引擎
中国光伏产业的复苏,始终与政策导向紧密交织。从2018年《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两化融合”,到2023年第四批试点示范聚焦光储融合、交通能源系统,政策始终在引导产业向高质量方向进化。
2025年上海与陕西的“领跑者计划”具有标志性意义。上海要求组件转换效率达24%方可获评满分,陕西则直接限定2GW保障性项目必须采用24.2%以上的高效组件。这类政策通过技术门槛过滤低效产能,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迭代。
与此同时,《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的“光储充一体化”“光伏+建筑”等场景创新,正在重塑产业生态——2024年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首次突破50%,工业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新增长极。
海外市场则呈现更复杂的政策图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迫使光伏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碳足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本土化生产要求,则推动隆基、天合光能等企业在得州、俄亥俄州布局生产基地。政策风险与市场机遇的交织,考验着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能力。
技术突围:从效率竞赛到系统价值重构
在价格波动与政策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路径。
2025年光伏技术迭代进入深水区。隆基绿能推出的HPBC Pro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爱旭股份的ABC组件在沙特项目的单瓦发电量较TOPCon高3.2%。这些突破不仅意味着实验室数据的跃升,更标志着产业从“尺寸内卷”转向“效率革命”。值得关注的是,BC技术因无栅线设计带来的美学优势,正在高端分布式市场形成溢价——欧洲户用市场愿意为BC组件支付每瓦0.15美元的额外成本。
随着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2TW,单纯提升组件效率已不足以释放产业价值。华为数字能源的“AI加持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通过组件级MPPT优化,将电站发电量提升3%-5%;阳光电源的虚拟电厂平台,则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交易,创造额外收益。这些创新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系统集成商的利润率已从5%提升至12%。
企业布局:产能出清与全球化突围
面对产业链传导困境,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显著分化。
通威股份在2024年关闭了云南的20万吨硅料产能,转而投资10亿元升级N型硅片技术;东方日升则通过收购美国FREYR Battery的组件厂,实现“东南亚制造+欧美渠道”的闭环。这种“关旧厂、开新局”的策略,既规避了国内产能过剩风险,又通过技术升级维持竞争力。
TCL中环在沙特的硅片工厂采用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单位产能人工成本降低60%;正泰新能源在南非的光伏+储能项目,通过“设备+金融”模式绑定当地电力公司,实现项目IRR提升至15%。
这些案例表明,单纯的产能输出已难以满足海外市场要求,本地化生产、技术适配与商业模式创新缺一不可。
下游突围:从价格博弈到价值创造
涨价压力传导至下游,倒逼EPC商、电站运营商探索新模式。中国能建在青海的“光伏+绿氢”项目,通过电解水制氢将弃光率从12%降至3%,氢气销售贡献项目收益的28%。
晶科能源与物流巨头DHL合作,在德国建设的光伏车棚项目,既满足企业用能需求,又通过碳积分交易获得额外收益。这些探索证明,光伏产业正从单一发电向“能源即服务”转型。
中信金融租赁推出的“光伏电站REITs”产品,帮助中小投资者以5%年化收益参与项目;远景能源的“风光储一体化资产证券化”方案,则通过资产包拆分降低融资成本。金融创新正在缓解下游企业的资金压力,加速项目落地。
未来图景:复苏的逻辑与路径
光伏产业链的复苏,本质上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前的价格波动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参考2018年“531新政”后的行业洗牌,此轮调整或将淘汰30%的落后产能,推动N型电池、钙钛矿叠层等新技术快速商业化。
但真正意义上的复苏需依赖四大支点:政策持续加码智能光伏试点向交通、农业领域扩容,倒逼系统集成能力提升;技术迭代推动钙钛矿组件效率突破30%,带动BOS成本下降20%;全球化能力构建东南亚、中东、拉美本地化供应链,规避贸易壁垒;金融生态完善绿色债券、REITs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加速项目周转。
小结:
光伏产业的每一次周期波动,都是对参与者战略定力的考验。当多晶硅价格波动传导至组件端,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应对短期波动的智慧,更是把握技术革命与模式创新的勇气。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唯有将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深度融合,才能在产业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五部门关于开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的通知》;证券日报《涨价趋势向下游传导,光伏产业链迎复苏?》;中国经营报《光伏产业链涨价“蝴蝶效应”:供需博弈陷入僵局》;搜狐《硅片报价猛涨!上游涨价传导,产业链博弈加剧》;正点光伏《多晶硅涨价观点解读合集》;粤企政策通《光伏向质向新政府与企业提速开跑》
原文标题:资本 | 涨价趋势向下游传导 光伏产业链能否复苏?
18036851280
18994301288
18068407382